| 
    
      
          | 
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:\file4\ | 
       
     
      
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> 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考化学二模试卷(Word 含解析)?2015/7/8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
       
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| 资料类型: | 
           阶段考试  | 
          文件大小: | 
           1017.65
                  KB | 
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| 来    源:  | 
          WuDeShui上传 | 
          资料点评: | 
           | 
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| 下载条件: | 
           | 
          下载链接: | 
          
 下载
 | 
         
       
	 
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				
                一、选择题:每小题2分,共10分黄埔区高考化学质量抽查试卷 1.(2分)(2015•黄浦区二模)下列“假说“在化学科学发展过程中曾经起到一定的作用,至今仍公认为化学原理的是(  )  	A.	1803 年道尔顿提出的“元素的原子以其原子质量为特征”  	B.	1808 年盖•吕萨克提出的“同温同压下,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”  	C.	1811 年贝来里乌斯提出的“不同原子显不同电性,因而产生吸引力形成化合物“  	D.	1887 年阿伦尼乌斯提出的“电解质在溶液中会自发离解成带电的粒子”
  考点:	化学史. 分析:	A.根据原子的构成可知,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; B.在同温同压下,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; C.根据原子不带电,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来分析; D.根据电解质的电离来分析. 解答:	解:A.因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,则每一元素的原子以质子数为特征,则道尔顿提出的“以其原子质量为其特征”不科学,故A错误;  B.在同温同压下,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,相同的分子数不一定具有相同的原子数,如氧气和臭氧等,则盖•吕萨克提出的理论不科学,故B错误; C.因原子不带电,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可构成化合物,则贝采里乌斯提出的理论不科学,故C错误; D.阿伦尼乌斯提出的“电解质在溶液中会自发离解成带电的粒子”与电解质的电离是相同的,即该理论科学,故D正确. 故选D. 点评:	本题以化学的发展中的假说来考查学生对原子的构成、电解质的电离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及物质的构成等知识的认识,学生应注意理论的发展性及理论的局限性、时代性来分析解答.
 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
		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
       
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|  
           | 
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|  * 声明: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本站所收录资料、评论属其个人行为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 | 
         
       
       
      
      
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