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您现在的位置:\file8\ |
> 2026年高考化学【答题技巧与模型构建】(课例8)例析氧化还原滴定命题三大热点题型(word版)?2025/7/2
|
资料类型: |
教(学)案 |
文件大小: |
631.32
KB |
来 源: |
wangweide1上传 |
资料点评: |
|
下载条件: |
|
下载链接: |
下载
|
例析氧化还原滴定命题三大热点题型 【2025年高考题赏析】 1.(2025·北京·高考真题)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对认识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具有指导意义。实验小组研究测定“”平衡常数的方法,对照理论数据判断方法的可行性。 (1)理论分析 ①易挥发,需控制生成较小。 ②根据时分析,控制合适,可使生成较小;用浓度较大的溶液与过量反应,反应前后几乎不变;,仅需测定平衡时溶液和。 ③与水反应的程度很小,可忽略对测定干扰;低浓度挥发性很小,可忽略。 (2)实验探究 序号 实验内容及现象 I ,将溶液()与过量混合,密闭并搅拌,充分反应后,溶液变为黄色,容器液面上方有淡黄色气体。 Ⅱ ,将溶液()与过量混合,密闭并搅拌,反应时间与I相同,溶液变为淡黄色,容器液面上方未观察到黄色气体。 Ⅲ 测定I、Ⅱ反应后溶液的;取一定量反应后溶液,加入过量固体,用标准溶液滴定,测定。 已知:;和溶液颜色均为无色。 ①Ⅲ中,滴定时选用淀粉作指示剂,滴定终点时的现象是 。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的作用: 。 ②I中,与反应前的溶液相比,反应后溶液的 (填“增大”、“减小”或“不变”)。平衡后,按计算所得值小于的K值,是因为挥发导致计算时所用 的浓度小于其在溶液中实际浓度。 ③Ⅱ中,按计算所得值也小于的K值,可能原因是 。 (3)实验改进 分析实验I、Ⅱ中测定结果均偏小的原因,改变实验条件,再次实验。 控制反应温度为,其他条件与Ⅱ相同,经实验准确测得该条件下的平衡常数。 ①判断该实验测得的平衡常数是否准确,应与 值比较。 ②综合调控和温度的目的是 。 【答案】(1) (2) 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,溶液蓝色褪去,且半分钟内不恢复 增大 实验Ⅱ的浓度低于实验Ⅰ,反应相同时间下,实验Ⅱ未达到平衡状态,导致溶液中偏低,计算的K值偏小 (3) 40℃下的理论K 使反应更快的达到平衡状态,使Br2处于溶解平衡且挥发最少的状态,从而准确测定K值。 【解析】平衡常数表达式:,控制pH可调节c(Br2)大小。使用过量MnO2和浓KBr溶液,确保c(Br–)几乎不变。因c(Mn2+) = c(Br2),只需测定平衡时的pH和c(Br2)即可计算K。 干扰忽略:Br2与水反应、HBr挥发对实验影响可忽略。 (1) (2)①淀粉遇I2显蓝色,I2被Na2S2O3消耗后蓝色消失,故滴定终点现象: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,溶液蓝色褪去,且半分钟内不恢复; KI的作用:将Br2转化为I2,便于滴定测定Br2浓度。离子方程式:; ②该反应消耗生成水,pH增大;因为Br2挥发导致实测c(Br2)偏小,根据题目信息可知,,则计算时所用的浓度小于其在溶液中实际浓度; ③实验Ⅱ液面上方未观察到黄色气体,说明不是由于Br2挥发导致实测c(Br2)偏小,题目已知信息③也说明了与水反应的程度很小,可忽略对测定干扰;低浓度挥发性很小,可忽略,对比实验Ⅰ和Ⅱ可知,实验Ⅱ的pH更大,且反应后溶液为淡黄色,则可能原因是,实验Ⅱ的浓度低于实验Ⅰ,反应相同时间下,实验Ⅱ未达到平衡状态,导致溶液中偏低,计算的K值偏小; (3)①平衡常数准确性验证:应与40℃下的理论K值比较,因为K值只与温度有关,(题目给出25℃的K,需查阅40℃的文献值)。 ②实验Ⅰ和实验Ⅱ反应时间相同,实验Ⅰ由于过大,反应速率过快, 2.(2025·甘肃·高考真题)某兴趣小组按如下流程由稀土氧化物和苯甲酸钠制备配合物,并通过实验测定产品纯度和结晶水个数(杂质受热不分解)。已知在碱性溶液中易形成沉淀。在空气中易吸潮,加强热时分解生成。
(1)步骤①中,加热的目的为 。 (2)步骤②中,调节溶液pH时需搅拌并缓慢滴加NaOH溶液,目的为 ;pH接近6时,为了防止pH变化过大,还应采取的操作为 。 (3)如图所示玻璃仪器中,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苯甲酸钠溶液所需的仪器名称为 。
(4)准确称取一定量产品,溶解于稀中,萃取生成的苯甲酸,蒸去有机溶剂,加入一定量的NaOH标准溶液,滴入1~2滴酚酞溶液,用HCl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NaOH。滴定终点的现象为 。实验所需的指示剂不可更换为甲基橙,原因为 。 (5)取一定量产品进行热重分析,每个阶段的重量降低比例数据如图所示。0~92℃范围内产品质量减轻的原因为 。结晶水个数 。[,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]。
【答案】(1)升高温度,加快溶解速率,提高浸出率 (2) 防止生成沉淀 缓慢滴加NaOH溶液,同时测定溶液的pH值 (3)容量瓶、烧杯 (4) 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,溶液有浅红色变无色,并保持半分钟不褪色 滴定终点呈碱性,使用甲基橙误差较大 (5) 吸潮的水 1.7 【解析】Eu2O3加入稀盐酸加热溶解,调节pH=6,再加入苯甲酸钠溶液,得到沉淀,再经过抽滤、洗涤,得到产品。 (1)步骤①中,加热的目的是:加快溶解速率,提高浸出率; (2)在碱性溶液中易形成沉淀,步骤②中,调节溶液pH时需搅拌并缓慢滴加NaOH溶液,目的是防止生成沉淀; pH接近6时,为了防止pH变化过大,要缓慢滴加NaOH溶液,同时测定溶液的pH值; |
|
|
|
* 声明:
本站所收录资料、评论属其个人行为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