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    
      
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>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《我们周围的空气》主要知识点?2011/8/9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
       
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| 资料类型: | 
           教(学)案  | 
          文件大小: | 
           11.67
                  KB | 
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| 来    源:  | 
          qiangdai收集 | 
          资料点评: | 
           | 
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| 下载条件: | 
           | 
          下载链接: | 
          
 下载
 | 
         
       
	 
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				
               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《我们周围的空气》主要知识点
  第一节    空气的成分 一、空气的组成 1、原始大气的组成:以二氧化碳(CO2)、一氧化碳(CO)、甲烷(CH4)和氨气(NH3)等为主 2、绝色植物出现以后,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,氧气分别与一氧化碳、甲烷、氨气作用,使它们转化为二氧化碳、水和氮气(N2)。经过数十亿年的变迁,终于形成了现在地球上以氮气和氧气为主要成分的大气层。 3、现在,空气的成分(按体积分数计算) 氮气	氧气	稀有气体	二氧化碳	水蒸气和杂质 78﹪	21﹪	0.94﹪	0.03﹪	0.03﹪ 4、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(教材P61):
    实验原理:铜+氧气→氧化铜(注射器中的氧气被细铜丝团消耗)   实验中的几个问题:   (1)为什么玻璃管中要装细铜丝团,而不是装一根粗铜丝?(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,加快反应)   (2)实验中为什么要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?(使注射器中的空气都能尽快与细铜丝团接触,从而加快反应,使里面的氧气能尽快被消耗完)   (3)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1/5,这说明了什么?(空气中氧气大约占了1/5的体积)   (4)上述实验中,如果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差别较大,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?(实验结果不准确,可能是:装置漏气;加热的时间太短;细铜丝表面的杂质未除尽,影响了铜丝与氧气的反应)
 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
		 | 
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| 
         
       
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|  
           | 
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|  * 声明: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本站所收录资料、评论属其个人行为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 | 
         
       
       
      
      
  |